【第432期】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改革红利是长期增长的重要源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从长期增长动力来看,通过梳理和总结过去经济增长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发现,改革是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仍然存在计划行政与市场调节并存的二元体制,通过对这种“双二元”结构进行优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更可能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好经济体制或者制度造成的资源和要素剩余。这种体制性剩余造成部分资源闲置,没有发挥潜在的经济增长作用。如果对其分别进行市场化改革,就会有经济增长、需求扩大和资产供给潜能。这些体制性剩余是未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蓄水池”。
左停: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心集镇建设
作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节点和载体,以农村中心集镇为枢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设施支持,需要发展和完善服务农村产业发展设施支持和服务体系,补齐幼儿养育和敬(养)老机构等乡村建设的短板。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很多地区的养老服务和资源供需失衡,农村老人容易成为后扶贫时代的易贫群体。建议面向农村老人群体建立经济困难补贴,鼓励乡镇敬老院向社会人士有偿开放,使老人在家庭照料缺失的情况下有解决晚年基本生活的途径,要重点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改善敬老院的养老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鼓励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与敬老院合作,探索医养结合的实践?;蛘呓┐謇先苏樟先笔Ш突阋搅品穸韵蠹跎俚奈侍庀嘟岷?,探索“基层医疗+养老”模式,既缓解农村老人缺乏照料的困境,也增加基层医疗服务内容和收入来源。此外,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议将以救助为导向的教育帮扶政策转变为国民人力投资制度,增加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
应以城镇和乡村中心集镇为节点,科学布局和发展仓储、物流等服务设施,用于建立完善全产业链的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的各种困难。加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和损耗,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产业增加值。新型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壮大,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纽带,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加强对服务主体的监管,?;づ┟窭?。
范黎波、刘佳:解决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保障投入的原动力不足问题
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和官员在公共服务保障中缺位、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较为突出,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尚有差距。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和行为惯性,而是有其存在的制度土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让基层政府和官员“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考虑逐步引入“面子问责”,通过在各级政府推广媒体或者网络问政,将官员置于公民的舆论监督下,让懒政、庸政的行为在公民面前“颜面无存”。
其次,考虑实施“内容问责”,将公民的满意度与官员考核挂钩,直接影响官员的奖惩甚至升降。
唐聪聪、王宛:加强重大发展战略之间的深度融合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入参与国际循环,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目前各区域发展战略虽然依托各自优势资源,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功能支撑,但是从一定意义上看,战略与战略之间的融合程度还不够高,战略叠加效果不够强,特色功能优势未能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特殊类型地区仍然存在较多发展短板等。因此,推动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重大发展战略之间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通过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部融合,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三大板块的特点,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融合,形成战略叠加效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利用长江中上游地区广阔战略腹地,建设黄金经济带。要推动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相融合。要发挥大运河联系南北的纽带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沽礁稣铰杂谢诤?,促进南北经济紧密联系。要坚持陆海统筹,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向外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融合,深化对外经济联系,提升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要推动区域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相融合,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要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要加强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机融合,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同时重视县城发展,发挥县城作为经济循环支点的作用。
肖万春:坚持通过农地多重产权权能分离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
农地多重产权权能分离是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的产权基础。百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探索多重农地产权权能分离并赋权于农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提升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还是通过“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都是把农地的所有权、经营权等权能赋予农民,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亿万农民革命热情;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从农民土地私有、互助合作、初级社到高级社,奠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基础。当然,由于急于求成“左倾”思想的支配,高级农业合作社后期出现了急躁冒进甚至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情况。
1958年发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进行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分离改革,这种农地产权分离既为确保农地集体所有、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产权基础,又赋予农民承包经营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活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趋于尖锐,我们党在农地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探索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三权分置”改革,这是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在确保农民承包权权益前提下,大力推动农地经营权资本化,从而不断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的创新举措。
新时代新阶段必须以完善农地产权权能为抓手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紧紧围绕发展农民、富裕农民这一主题,进一步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三块地”改革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推广,不断完善多重农地产权权能结构的农地政策,着力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加强和规范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大力推动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集约化、智慧化、绿色化,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竞争力。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