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期】莫纪宏:人民民主应当渗透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全过程”
民主这种价值从古希腊就已经形成了,解决的是公共决策的正当性问题,即公共决策应当由社会共同体中的多数人来决定相对更为理性和有序。而人民民主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的民主主体应当是“人民”,即便是多数决定原则,此中的“多数”构成也应当具有人民性。因此,“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本质。但“人民民主”只是关注了社会主义民主自身的“正当性”,而没有从制度上真正解决民主的“有效性”。人民民主在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活动的特点,只是部分领域适用了民主手段,而其他领域应当采用民主形式来决策的却没有采取,这样的民主,尽管是人民民主性质的,但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也无法发挥出民主自身最大的治理功能和效率。
所以,即便是人民民主,也应当渗透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具体说对于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载体的社会主义民主来说,“全过程”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要求首先表现为“全周期”,也就是说,民主原则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应当充分体现在每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的始终。就整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说,人民民主原则应当是连贯性的,自始至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运行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
因此,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活动,离不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保障。人民必须要有权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国家权力和公共权力形成、运行和变更的全过程,在一切有公共权力存在的地方,作为人民民主的民主主体,“人民”必须始终在场。所以说,只有“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保证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活动始终能够贯彻人民民主原则,确保治理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原文链接:以“全过程”为尺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韩升:坚持正确科学的网络舆论导向,培育健康文明理性的网络娱乐氛围
网络舆论场不是众多网民情绪和意见简单而机械的归拢和汇聚,而是充分展开批判性交流、致力于凝聚社会共识的公共空间。因此,“形成良好网络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泛娱乐主义传播中,要认真研判那些引起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真正事关民声民意的“娱乐议题”,明确其创设语境、问题指向和价值偏好,在廓清模糊认识、化解不满情绪、纠正错误看法中凝聚网络舆论共识,塑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导向。针对那些为博取眼球而刻意制造噱头、严重挑衅社会公序良俗的网络娱乐行为,需要道德批判和依法惩治相结合,予以有效遏制,坚决取缔。培育健康文明理性的网络娱乐氛围,要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宏大叙事主题与个体自我的微观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将宣传引导、批评教育、严厉惩治有机结合起来,助推网络娱乐活动走向社会文明进步的大道、正道。
罗志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大革命老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一是要畅通渠道,利用“院坝会”“田间会场”“上门服务”等形式宣讲公共服务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和村民大会协商表决,多层次、多角度了解革命老区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文化和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
二是要摸清底数,通过建立革命老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台账,对现有基本公共服务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整理,了解村民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以及当前迫切需求和长远发展需求,在尊重民意和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对革命老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序次进行科学研判、合理安排。
三是要分类实施,对于兜底性、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先优质供给,对于符合地方特色、有利地方发展的个性化公共服务统筹协调供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有序、有效推动革命老区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
武文浩、徐琳瑜:加强国土绿化空间规划管理,形成减污降碳生态方案
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以及土壤、湖泊等环境介质呼吸作用、沉积作用等共同作用,在碳循环和污染物沉降中扮演重要角色。要针对已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生态环境工程修复,从而起到降低大气污染物土壤沉积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碳固存量等作用,这其中包括林地、草地恢复与保育工程,自然湿地修复与人工湿地设计,生态河道建设与污染湖泊治理等。同时,通过对当前生态用地格局进行合理调整,推动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优化,实现区域环境容量和碳汇提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空间结构配置优化,土地高生产力植物、作物培育,农垦种植模式调整等。通过科学的管制措施将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力以及碳汇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包括林地轮伐和补种,林地草地病虫害、水蚀风蚀防治,森林草地防火等措施。
胡沫、张湘沂:树立“大食物观”: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将“树立大食物观”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首先,“大食物观”以创新为重要动力。努力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只有解决我国粮食产品优质化和专用化程度低、粮食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和粮食生产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其次,“大食物观”以协调为基本原则。树立“大食物观”,要因地制宜,立足国土资源禀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
再次,“大食物观”以绿色为首要前提。树立“大食物观”,要注重?;ど肪?,在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大自然的馈赠,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再次,“大食物观”以开放为战略手段。树立“大食物观”,要求在保障国内食物安全的前提下放眼全球,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安全稳定的食物供应链。
最后,“大食物观”以共享为发展目标。要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推动实现全民健康为最终目标。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