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期】常烃:以绿色资源增量供给推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绿色资源包括城市行政区划内及周边地区可见的山体、水体、林体、草体以及在上述体系内生存繁衍的动物体等。从内涵看,山体是以土层和岩层及其涵养的水份为基本构成的自然资源禀赋,其稳固性较强,但增量供给困难,应着力于?;ば越ㄉ?。水体是以地表河流、湖泊、溪渠等为基本构成的自然或人工赋予性资源(包括生活和生产性用水),其流动性较强。水体增量供给依赖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林体是针叶树、阔叶树、木本灌木和藤本植物的统称,草体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统称。林体和草体可移植性强,具有普惠价值,是城市绿色资源增量供给的主力军。动物体是指在山水林草体系中生存繁衍的各种动物,可移动性强,对环境质量变化敏感,其增量供给既取决于山水林草整体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群文明程度和环保法治水平。
城市绿色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作为一种资源禀赋,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充分释放城市绿色资源价值,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管?。河谄椒采钪?,发现意义
就个人而言,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他人建立联系,培养意义感;与志趣相同的人温暖分享,可以从友谊中获得意义;提升个体对生活的控制感,可以强化自我的效能感;关注美好的点滴细节,可以从微小之处发现存在的价值。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能不断且经常得到满足时,生命意义随之可以经常被感悟和体验,否则就容易自我否定、内心痛苦、自我怀疑并伴有无意义感。2018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发表的文章《生活的常规和意义》指出,生命意义感不一定要经历非凡事件和非凡体验,在日常的世俗生活和世俗经验中常常也可以挖掘,即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投入、沉浸、有所察觉、有所关注。如若每一刻时间点滴都能体验其中的美好,便能在益处寻求和意义建构中发现随处可得的意义感。
李志明: 努力营造“青年友好型”的工作氛围
“中坚青年”指称夹在“前浪”和“后浪”之间、以“80后”和“90后”青年为主的“中间一代”青年群体?!暗澈凸沂乱狄⒄?,青年首先要发展”,“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面对多重角色压力,“中坚青年”群体展现了坚韧坚强的精神品质,并依靠个体努力提升资源总量或者积极扩展代际支持来应对。但是,个体和代际资源支持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与“中坚青年”群体在缓解多重角色紧张方面广泛而强烈的需求相叠加,又使得他们往往处于某种“脆弱”地位。对此,应更加注重对“中坚青年”群体的能力培养,以更好地支持其发展。在工作场景中,在给“中坚青年”群体交任务、压担子的同时,也应当正视他们所面临的实际工作压力,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努力营造“青年友好型”的工作氛围:一是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建立涵盖成长规划、技能提升、健康促进等内容的青年关爱机制,帮助“中坚青年”群体找准职业发展定位、提高职业技能和工作胜任力、增进身心健康;二是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建立和完善团队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发挥好本单位“前浪”职工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中坚青年”群体尽快在工作中独挑大梁、不断成就新业绩;三是鼓励用人单位支持“中坚青年”群体开展朋辈互助,通过压力倾诉、经验分享、互帮互助等形式共同缓解职场竞争压力、提升青年身心恢复力。
石英: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多元文化共存构成五彩缤纷的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必然打上所在地域的文化烙印,形成各自的特色。然而,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冠以“科学”,盖因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必须是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不同国家应当都能够适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这里,“普遍意义”代表社会科学具有的“科学性”,国别或地域特色则反映学科内在的“人文性”。
可以看到,一般对于人文学科我们往往强调其“地域特色”一面。如文学课程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专业设置分为“中国史”“世界史”“欧洲史”等;哲学也区分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宗教、艺术等学科更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相对而言,我们对社会科学各学科通常更关注其“普遍意义”一面。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极少被冠以国别或地域名称,而是突出其作为理论和方法具有普适性。
有必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概念包含人类的一切创造物,科学当然也不例外。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科学的诞生只是晚近几百年发生的事??蒲Т尤宋耐寥乐忻确⒉⒎伤俜⒄?,逐渐成为一种独立要素从文化系统中分离出来?!翱蒲幕币痪纬?,科学之外的其余文化就被称为“人文文化”?!翱蒲А闭孟匀死嗳鲜妒澜绺脑焓澜绲墓ぞ呃硇?;“人文”始终追求生存发展的目的意义,代表着人类的价值理性?!翱蒲А碧骄俊笆鞘裁础?,“人文”回答“为什么”?!翱蒲А钡凇叭宋摹?,“科学”服务于“人文”,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哲学社会科学“普遍意义”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完美统一。
原文链接:打造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兼具的学科体系 关键在于坚定文化自信
孟芳芳:发挥资本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运行的规律是依托于西方社会制度和文化基础形成的,但发挥资本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正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共产党人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需进一步明确资本的定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破除了所有制问题上的束缚,认可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是发展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实现了利用各类资本推动经济社会的飞跃式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明确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定位,发挥其正当的纽带关系;防止其塑造从属于自己的社会生产关系,防止其在逐利本性下对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需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分配领域的基本要求和制度优势,也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基本要义之一。
注重初次分配中的公平性,注重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兼顾保障资本的应有权益与保障劳动力良性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资本和利益分配的问题、统筹协调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等分配层次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目的,是为更好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多种形态资本并存,呈现出规模显著增加、主体更加多元、运行速度加快、国际资本大量进入等明显特征。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民族未来的重点领域,资本不可避免地按照既有的规律运行,已经酿成了一定的风险及潜在隐患,加深了社会矛盾,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福祉。
非讫于威、惟讫于富。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并不是为了将资本的功过一概抹杀,而是意为健康发展、策为规范与引导。通过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为纲,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及规则体系为脉络规范资本的行为,以红绿灯为边界规范资本的发展半径,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塑造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信用信义、重社会责任的资本行为及资本主体。让资本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提高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贡献力量。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