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期】王海平、常战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同时我国要素禀赋条件近年来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创新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市场竞争不充分,要素资源流动不畅通、市场运行效率不高,地方?;ぁ盎匚巍钡韧怀鑫侍?,影响了市场功能及规模效益的发挥。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循环”,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背景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我们以庞大的内需市场引领和推动外循环,积聚资源培育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助力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促进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这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从利用外部的市场转变为向全球提供和开放自己的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内外平衡、循环互动的新发展格局,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联通,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
原文链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罗中云:研究与应用并重,生物育种才能避免被“卡脖子”
生物育种是指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体现着当代生物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应用,是当今最前沿的科技门类之一。
发展生物育种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重大科技战略。但我国生物育种的一些短板仍然突出,整体上仍处于经验育种阶段。另外,我国生物育种技术成果虽多,但在应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这其中有多种原因,比如我国生物育种的研发仍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科研目的性强,总体偏于“小作坊”式的研究。一个小团队往往要负责育种的全过程,力量分散、育种周期长,与国际先进的流水线式育种体系相比,在效率、资源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以完成科研题目为目的的研究机制、以技术为导向的育种思路及条块分级、分散管理和单打独斗的育种科研体系,导致育种效率不高、低水平重复、缺乏市场竞争力等诸多问题。由于企业的参与性不强,往往造成研发出来的成果商业化应用受阻,这反过来又影响到研发单位的积极性与投入力度,进而影响到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要改变这一局面,我国除了要继续在生物育种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之外,还需要有意识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各自扬长避短,建立以科研院所为主体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的双创驱动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李通:把握三种思维,让乡村生态治理更有效
一、筑牢底线思维。乡村生态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就目前而言,譬如在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垃圾清运和污水处理等都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或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村庄而言,任何一个环节方式欠妥都可能会对人居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降低或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要始终筑牢“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恶化”的底线思维,把任何决策可能导致的最坏可能性考虑其中,未雨绸缪,把涉及百姓利益的事当成是天大的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乡村生态治理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稳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才能在真抓实干中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坚持系统思维。乡村生态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大工程,系统思维固然不能少,而且要始终坚持不动摇。乡村生态紧密关乎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ど肪撤旁谑滓恢?,实行严格的环境?;ぶ贫?,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推进生态治理过程中要时刻顾大局,观长远,将系统思维运用并嵌入其中,确保实现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三、用好辩证思维。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既要勇于进取,善于斗争,快刀斩乱麻,把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也要稳扎稳打,将难啃的“硬骨头”真正从根上解决,杜绝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对于顽瘴痼疾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既要坚持“一盘棋”思想,把握好总体要求和规律,稳步推进,也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结合不同村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既要发挥各级组织的监督作用,也要善于发动身边群众进行监督,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因此,用好辩证思维,有助于构建起多元化的乡村生态治理屏障。
谢华平:乡村振兴视野下如何开发利用闲置劳动力
一是盘点乡村存量资产,建设乡村创业新高地。首先,各县级政府要将乡村振兴的政策、资金继续向这些地方聚集,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具备宜居属性的条件,使之成为养老产业的首选地。其次,紧抓教育部号召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的契机,充分利用这些地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资源,充实集聚教育产业新增量的要素。再次,结合这些地方具体的、突出的特点,做好挖掘或植入文化IP的工作,讲好自己的故事,引流一二三产业的集聚。其四,各县级政府应让当地居民亲自参与乡村振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有计划的引导头部企业总部搬迁到这些地方,力争实现一地一头部。
二是建立劳动力农村绩效评估考核机制等,赋能基层组织。首先,在全国范围内,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18-65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制定一整套科学的劳动力农村绩效评估考核机制,让不能完成绩效评估考核的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劳动力合作社,让留在农村的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建立农业机械合作社等集体企业,扩大留在农村的适龄劳动力资源的就业机会。真正做到不离开农村也能完成劳动力资源的考核评估。其次,在全国范围内,以行政村为单位制定土地调整制度,根据新增人口情况,针对宅基地附着物荒废、自留地和承包地抛荒等状况,赋权村集体重新调整。
三是城乡联动加强劳动观和财富观教育,增强劳动力的幸福感、成就感。一是需要加强对年轻劳动力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和成功观,投身于劳动生产的快乐中,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感、成就感,营造劳动光荣等富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二是发展各类职业教育,为年轻劳动者拓宽职业视野,将劳动价值观与职业观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授课与实践中;三是开设专业学习班,加强对年轻劳动者职业生涯与劳动价值观教育,促使城乡主动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必然会对解决乡村振兴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困难产生积极作用。
秦柯棋、王瑞、金昊:释放人才红利实现乡村振兴“雁阵效应”
激活头雁,持续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强化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冲锋手”作用,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大力选拔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甘于奉献、敢闯敢拼、能够团结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培育头雁,着重选拔在外创业人才、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乡土人才成为村干部队伍后备力量。赋能头雁,推行“一肩挑”候选人“竞职承诺、创业承诺”等制度,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鼓励候选人登台发表竞职演讲,展示能力优势,绘就发展蓝图,晒出任期“发展规划”“施政方案”,让党员群众发展有希望、生活有奔头。
引雁归巢,让其衔枝而归,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首先要识别“归雁”,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大力引导在外优秀人才支持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其次要“引雁”,完善柔性引才奖补政策,灵活建设柔性引才基地和人才“飞地”,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服务外包、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用制度确?!肮檠恪甭涞厣?。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精心制定好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围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和乡村工匠。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职业学校资源,定向培育本土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懂农爱农、经常在村、及时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专业人才队伍。
农村的发展要依靠农民、培育农民、发展农民,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开拓、勇于发展农业农村的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因此要依托农村实用技术学校,采取实地教学、现场观摩、典型示范、案例分析等方式,培训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