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期】林镇阳、赵蓉、尹西明、聂耀昱、陈劲: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据资源规模庞大,但价值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问题和挑战之一。要保证数据要素市场化的顺利推进,需要明确市场化运行机制中哪些权益是数据交易的前提和核算基础,数据权利如何产生以及产生于哪个环节。当前,对于数据市场化过程以及内容的界定相对比较多元,但忽略了市场化过程中各环节、各市场主体应享有的基本权益,以及权益的流转和变化。从本源逐层对数据要素市场化流程和权利形成进行解构,是明晰并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核心所在。如何就不同的数据生产者以及市场参与主体设定不同权利,并依据何种逻辑在这些数据形成的参与者之间分配权利,成为当下数据权利体系构建和要素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在此背景下,需要坚持“权属-主体-角色”三位一体的整合式创新思想,系统推进“权属-主体-角色”三位一体的数据要素价值化机制创新,建构数据要素价值化的基本框架,理清数据要素价值化过程中涉及的数据权属界定、主体责任边界、协同共创机制等问题,系统破解数据要素价值化关键难题,完善中国特色数据要素价值化生态系统,激发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协同联动的活力,理清“权属-主体-角色”互动关系,建设高效可信的数据要素市场化共创体系,加快数据要素价值化、市场化配置,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力做优做强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黄恒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
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有动力且有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相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其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相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其消费能力更强,因此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扩大我国内需、扩大我国消费市场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要求形成国内市场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目标下,在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刺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钱乘旦: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该怎么做
区域国别研究对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且远超于其他领域的人才培养要求。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从根本上需要明确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区域国别研究并不等同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的研究,也不能等同于外国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部分,它不是任何一个我们现在学科目录当中的单独学科。这次学科目录调整的征求意见稿,区域国别学属于交叉学科门类,我认为非常妥当。当今世界,交叉学科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区域国别研究是交叉学科,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从概念出发,区域国别研究是以国别为基础,扩大到区域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全方位的研究。那么作为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科的边界在哪?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经典和重要的问题。但交叉学科恰恰就是在学科边界问题上和其他的领域和学科不同。如果每一个学科的边界都十分清楚,那如何去交叉,如何去跨越?因此,如果把学科边界问题提出来,那交叉学科就不存在了。它是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对国家或地区有深刻的、全系式的了解。
基于上述理解,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即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是通才也是专才。通才即对某一个国家需要有全面的了解,在通才基础上,他又是对这个国家的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才。这就要求研究区域国别的人才除了具备地区知识也要有专业知识,比如在公共卫生领域,各个地区、各个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不同的。那么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与文化、历史、政策等都息息相关,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不能混为一谈。再如澜湄合作,即澜沧江和湄公河流域,需要地理知识、生物学知识、气候知识等。
在培养目标明确后,我们会发现区域国别研究培养的人才有别于现有学科目录上的任何一个领域培养的人才。正因如此区域国别研究才有价值。
除了地区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也需要对语言的掌握。区域国别研究一定要有相应的语言学习,必须要到当地去真正地用当地语言、从当地视角做研究。这就需要有在对象国切身的生活、学习经历。
于法稳: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式创新
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及时对推进方式进行调整、创新,以实现预期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现阶段乡村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同感等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此产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同时,信息化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了挑战。当前,网络游戏对乡村手机用户,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巨大。此外,笔者调研发现,国家实施的诸如农家书屋、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在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应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避免由此导致的国家财政投入的无效化。时代发展带来了家庭生活空间、生活品质的变化,家教、家风面临的外界环境更加多元,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承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应利用大数据技术、新媒体等激活外出村民的乡村记忆,留住乡愁,传承文明。
向勇:国潮消费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实力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了国潮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中的蓬勃发展。那些体现了中华文化元素、内含了中国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的高品质日常生活用品、娱乐消费产品就成为人们的消费拥趸。
国潮不是某一个消费领域短时间流行的潮流现象,而是集体主义的国家自信与个体主义的个性自信的融合结果,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国潮产品的范围已经从传统手工、衣食住行扩大到科技时尚、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国潮消费是人们理性爱国主义的行为表达和超理性文化自信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较于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未来时期消费驱动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动力作用是最为明显的。为了进一步扩大老百姓非物质生活消费领域,提升老百姓服务性消费和文化消费的消费意愿,企业经营者就要加大生活用品在高内涵的传统文化与高品质的功能价值的融合研发,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产品融合,要注重产品的内容创作和功能升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行业扶持企业培育和消费引导,打造国货潮品文化赋能平台,构建国潮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数据监测体系,推动国货潮品的功能研发、内容创意、技术创新、消费服务和文化传播等各个价值链条的专业水平和品质提升,推动国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