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凤林: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道德的根本价值属性
中国共产党人道德的人民性集中体现在其道德本体论层面,道德本体论主要指涉道德现象赖以生成的基础、本质、特征、功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主张,道德现象的形成与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自然界获取生活用品的艰苦劳作过程中逐步生成的社会意识现象,道德就是用来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人们获得利益多少不同、社会地位高低差别各异,逐步形成了维护不同个体和群体利益的义务感、荣辱观和幸福观,最终形成不同阶级阶层的道德标准。其中道德伦理和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始终决定着各种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性质、原则和评价标准,任何一种道德风尚的形成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道德榜样类型、道德实践形式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社会调控作用。
庞永红: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先进性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坚定信念、履行义务的可靠保障,更能充分彰显向善的道德力量。筑牢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必然要求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和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忠诚。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也是每名党员自觉遵循的道德守则,成为保持自身党性纯洁的道德维度。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其中,“心中有戒”既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践履的基本原则,更是全体共产党人严守道德底线,永葆纯洁党性的重要方法。
唐任伍、王雍君、李楚翘:中国脱贫攻坚的“铁三角理论”:目标、体制与责任
中国在两代人的时间里成功实现的脱贫攻坚根植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独立目标——举国体制——受托责任”构成的铁三角。每一部份都蕴含了把传统智慧与当代创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元素,并具有广泛的可共享性。就独立目标而言,“以脱贫促发展”充实和丰富了当代发展理论;就举国体制而言,“为共同利益而深入合作”充实和丰富了当代治理理论;就受托责任而言,“层层落实责任”充实和发展了当代机制理论。未来贫困治理道路依然漫长,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将传统的“城市优先”转向“农村优先”,实现城乡区域全面均衡发展。
原文链接:比较视域下中国脱贫攻坚的“铁三角理论”:目标、体制与责任
索传军:学术评价的价值尺度
学术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学术成果的价值,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价值尺度是判断学术评价客体价值大小的依据。形式上,它表现为各类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本质上,它代表了学术评价组织者的价值导向。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评价组织者是评价活动主体,是价值主体,但不一定是评价主体或价值判断者。而实际的评价主体,是价值判断者,但不一定是价值主体。在每次学术评价活动中,一方面同时存在评价活动主体和评价主体,二者是委托代理关系;另一方面同时可能存在两个价值尺度,一个是评价组织者(委托人)提供给评价主体(代理人)的外在价值尺度,另一个是评价主体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这两个价值尺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对评价客体的价值判断或测度?!拔畚摹笔抵噬鲜瞧兰圩橹叩募壑党叨任侍?,或者说,是其价值导向问题。
周尚君: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
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组织结构上,党政结构中的地方政府、国家行政内的地方行政、中心工作下的价值评价导向,为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制度依托。引入历史维度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的价值治理任务经历了从“团结目标”到“利益目标”,并迈向“综合目标”的渐变过程。地方政府增长激励是价值目标引领的结果,它将在目标调适中实现优化和转型。面对瞬息万变的风险治理格局,地方政府不仅亟须科学技术赋能,更需进一步优化价值动员机制,从提升组织内聚力出发,在价值目标吸纳、价值治理运作和价值协调反馈等方面加快实现制度升级,实现价值、制度、技术三个层面的治理能力提升。随着“综合目标”的不断丰富,地方政府将随之调适价值目标内涵,在价值吸纳和整合中提升价值体系的社会适应性,从而进一步集聚起价值治理的强大力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