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淞:认真总结党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但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而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人们正在见证“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应对无数风险挑战,让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因为党的事业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建设把党锻造得坚强而有力量。
从党的事业角度看,党总能战胜风险、力挽狂澜,主要是因为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找到了正确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主要是因为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符合中国实际,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广泛牢固的群众基??;符合时代潮流,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从党的建设角度看,党总能战胜风险、力挽狂澜,主要是因为十分注重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十分注重反腐败斗争。其中,我们党特别注重居于统领地位的政治建设。正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的加强,保证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从而使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更有条件和能力化解各种风险、力挽狂澜。
进一步说,其中更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初心使命使党永葆政治本色、永具前进动力,从而能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的伟力。
在总结百年来党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时,应进一步突出牢记和践行初心使命这条红线,突出蕴含其中的“人民”这个主题词。
曹浩文: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及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等具体目标。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不断提升,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将弘扬科学精神置于育人全链条中。而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发挥好教育主阵地作用。我们还要看到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存在的地域性差异,破解科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要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支持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自主开发本土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要提升广大教师的科学素质,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加大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朱明皓: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企业界的广泛共识,大量企业初步解决了传统制造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从劳动力为主的重复生产制造逐步向自动化设备普遍参与的数字化生产制造转变。在智能制造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容易“虚化”,过于超前网络化建设和部署,对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重视不够;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仍然较慢,资金不足、技术缺失影响了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智能制造人才供给水平无法满足下一步全国大规模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实现制造业质量效益提升、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然离不开智能制造这一关键手段。
一是要统一认识,强化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主攻方向。
二是要坚持制造业企业为主体实施智能制造。
三是要关注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智能制造。
四是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智能制造水平。
五是高等院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曹峰:思想史脉络下的《齐物论》
过去的《齐物论》研究,过多地把重点停留在“物论”这个中间层面,而没有下贯、落实到万物的层面,给人感觉庄子最终也不过是一个沉迷于言辩、陷身于吊诡的名辩之徒,或者受《逍遥游》等篇的影响,似乎庄子更强调的是无待于、无累于万物,把万物看做是消极的负面的对象。实际上,关于“物论”的辨析只是前提、过程、媒介,《齐物论》真正的落脚点在于万物,在于回到万物本身,在于实现万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一认识只有放在道物关系、心物关系的发展脉络中,置于统一性与差异性关系的框架中才能认识清楚。彭蒙、田骈、慎到、宋钘、尹文、关尹、老聃等道家人物以及惠施、公孙龙等名家人物在上述三种关系的思考上,为庄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齐物论》的完成建立在对于前人齐物思想的继承与批判之上。
李丽平、李媛媛、姜欢欢、田春秀:理解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发展阶段使然。与发达国家先解决了国内污染问题再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过程不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び敕⒄钩て诿芎投唐谖侍饨恢?,生态环境?;そ峁剐?、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地球环境面临气候变化威胁,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去年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而且,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在这个阶段,中国既要减污,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又要降碳,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打好坚实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未来,要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加强顶层设计,重点从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提升等方面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