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萍、房大梁、杨腾:促进乡村振兴与低碳发展有效融合
低碳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和必然要求。农村地区蕴藏着巨大碳减排潜力,可通过乡村振兴事业得到有效激发。农村地区推进低碳发展应瞄准4个重要着力点。
一是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之机,加快实现农村产业结构新升级。经济起点较低的农村地区应搭乘产业扶贫顺风车,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将碳减排作为重要工作??榍度胂绱逭裥苏宀季?,实现经济脱贫与绿色低碳发展无缝衔接。
二是借助能源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趋势,同步实现农村供能模式新升级。农业农村部门和能源部门应形成合力,积极探求“后双替代”时代农村能源发展新方向,探索采用优质新能源,如光伏发电、风能等,以顺应新形势下碳减排工作要求。
三是借助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利形势,尽快实现农村监管方式新升级。将碳减排纳入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中,特别是要充分植入基层,利用近年来生态环境领域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实现减碳降污同步发力,协同增效,齐头并进。
四是依托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探索推动农村生活方式新升级。
程维嘉: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必须高质量发展
当前,仍然有一部分人认为,欠发达地区要先追求高速增长,再考虑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只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关系不大。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受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制约因素影响,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要求更加迫切。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容易出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比过高的问题,而这些地区往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禀赋独特、生态功能重要。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谋划自身发展时,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要义。高质量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要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角度,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绿色发展的账,不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决不能再回到低水平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上去,更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
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怎样寻找出路?关键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顾明远:提高教育质量 化解家长焦虑
当前,很多家长对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各种焦虑。因为区域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与家长希望找更好学校之间存在矛盾,就出现了学区房、补习班等突出问题,让家长受到经济、心理方面的双重压力。要化解这种焦虑,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主要矛盾是提高质量,家长们期待的是有质量的公平。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就要在区域内办好每一所学校。应整合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课程、设备等方面,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学区内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孩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让家长体会到老师的爱心、细心、耐心,从而提高对学校的信任度。
张占斌: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决策能力
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参考和支撑,确保智库提供的决策建议可信、可靠、可用,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使命。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现状来看,成绩很大、困难较多、问题不少。主要是服务决策能力有待提高、体制机制需要创新、配套措施亟待完善。新发展阶段要破解智库建设和发展中的难题,切实提高智库服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国家高端智库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升决策建言水平和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能力。统筹推进各类智库协调发展,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引进流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智库人才的“旋转门”机制。加强并完善对决策成果的反馈、评价和推介。重视并加强对重大决策定期开展效果评估。
笃鲜:最高法报告详谈人格权?;ご葜疃嘈藕?/strong>
去年全国两会,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单独成编成为一大亮点。今年全国两会,最高法工作报告列举案例详谈“加强人格权?;ぁ?,更是传递诸多信号。办理审结侵害人格权案件,是各地各级法院对人格权相关法律规定的运用,说明人格权?;ひ丫谒痉ú忝媸艿街厥?,在个案中得到生动实践。将这些案例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并作阐释,体现了最高司法机关对这些典型案例的肯定,宣示着司法贯彻民法典、?;と烁袢ǖ南拭魈?,为司法机关接下来的工作作出指引。
原文链接:最高法报告详谈人格权?;ご葜疃嘈藕?/font>
迟福林: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钡鼻?,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大背景下,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是发挥我国14亿人口大市场优势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大举措。我国坚持推进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高水平开放,不仅能够有效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而且有利于全球共享14亿人的大市??;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对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复苏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有利于我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而且有利于全球分享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红利。我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定不移推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坚定不移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将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李拯:中国经济展现光明前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中国以今年6%的底线增长目标,向世界表明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决心和信心。把6%作为底线增长目标,体现了一种底线管理思维,意义在于封住下限、不设上限,这就给经济增长托住了底,也为结构性改革留出了空间。敢于设置底线指标,这本身就体现了自信和底气;善于进行底线管理,则体现了娴熟的宏观调控艺术。因此,“6%以上”的增长目标充分考虑了必要与可能、已知优势和未知风险,是可行也是稳妥的,体现了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底线思维。
成素梅、孙越:城市数字化转型开启全方位赋智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人类文明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迈向智能时代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化发展,对人类自治能力提出了全新考验,需要提早研判与积极应对。第一,不仅需要赋能,更需要全方位赋智。第二,不仅需要法规先行,更需要人文关怀。第三,不仅是某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单一群体的事情,而是生活在城市中所有人的共同任务。
孙咏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这个梦想只有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视野下,才真正得以实现。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依托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减贫制度优势,在理论上破解了西方国家“伊斯特利悲剧”式反贫困难题,在实践上摒弃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的逻辑缺陷,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反贫困的制度优势以及体制优势。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贫困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指导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莫凡: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当代问题。说它是历史问题,是由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域的思想理论,而是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理念、方法、思维方式也必然能对世界有所启示,从而成为人类思想资源宝库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说它是当代问题,原因在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参与,不仅是一种“实践参与”,更是一种“理论参与”。只有持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对外传播,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接受与认同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